編者按:
自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提出《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以來,社會各界對軍民融合的關注熱情持續高漲,軍工產業融入區域經濟發展也逐漸縱向深入,橫向展開。近日,航天通信部署開展了“大國頂梁柱”系列改革開放40周年企業發展成就宣傳——軍民融合戰線上的航天人,大力宣傳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的先進人物和主要成果。
作為成都市軍民融合試點企業之一,成都航天把握機遇,利用好軍民供需對接機會,促進資源共享,夯實自主發展基礎,推進自身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擴大技術產業版圖,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借這股東風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軍民結合逐步發展為軍民融合,無數航天人在軍民融合的戰線上燃燒青春、奮力拼搏。為了響應國家號召,適應市場需求,成都航天提出了“提速提質,創新創收,軍民共進,換道超車”,在全公司范圍,尤其是技術中心內部,掀起了一股技術創新的熱潮,努力為推動軍民融合作出貢獻。成都航天技術中心副總設計師楊自力同志作為公司技術戰線的排頭兵,作為享受國家政府津貼的老同志,他對待科研工作和技術創新卻始終保持著年輕人般的熱情。作為航天部航天獎獲得者、成都市勞動模范、“511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軍用電臺承制單位專家型保障人員,成都航天技術中心的技術“大拿”,楊師用自己堅實的專業知識和開闊的技術眼界,幾十年如一日地為廠內各項重點項目保駕護航,在長期從事機載通信電臺設計工作中,為公司的各個產品研發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1.入山閉關 潛心鉆研
某型號產品立項之后,楊師主持型號研制。在項目初期,研發團隊進入青城山鎮開始封閉研發,楊師作為項目帶隊隨著開發人員一起入住封閉基地。基地處在青城山間,條件十分艱苦,楊師帶著研發團隊在這里一住就是兩年多。在二十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早上起床就開始投入研發工作,一直到晚上還要整理和討論當天調試遇到的問題,只有吃飯的時候才能放松休息一下。青城山夜風習習,山間跳動的點點燈光照映著楊師和他們隊伍忙碌的身影。對于項目組成員來說,忙到夜里十點多早已成為日常,平時周末奔趕回家也只能休息一天,而楊師為了保證項目進度,很多時候大家都休息了他還堅守在工作崗位,為大家看代碼、跑仿真、找問題,有時一個多月都回不了家一次,而“留守”在青城山封閉基地。在楊師的帶動下,整個團隊洋溢著爭分奪秒的科研氛圍,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埋頭干,保證了項目初期的開發進度。
2.穩扎穩打 追求創新
科研工作,不僅要有速度,還要有質量。任何不創新、創新慢的產品,最后都會被慢慢淘汰。只有緊跟需求,大膽創新,才做出質量過關、品質上乘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正是基于這樣的想法,楊師堅持用新方法解決老問題,項目團隊堅持用新路子開發新產品。在他的指導下,項目中的很多核心技術都是用新方法實現的,很多老算法也針對性能進行了改進。從低速率編碼時符號檢測方法的仿真和實現到高精度時間同步方法的提出,每一個技術指標上的“小突破”,“小前進”,都凝聚著項目組所有技術人員的心血和努力,提高著產品的性能和質量。項目中技術創新點,僅申請專利及發表論文就有達十幾篇,極大地擴充了技術中心的技術儲備庫,為今后其他項目的展開提供了豐富和成熟的技術經驗。其中關于跳頻、編碼等關鍵通信技術的專利,是我們實現技術創新的保障,是成都航天走軍民融合的創新發展之路的路基之石。
3.認真負責 言傳身教
雖然楊師的主要工作是負責總體方面,但同時許多項目的仿真情況和代碼完成他都要進行把關和監督,有時候還親自上陣寫程序。不管是一份文檔,還是一段代碼,他都要求規范合理,要弄清楚為什么,體系要求滿不滿足,代碼優化合不合理,對性能指標有沒有提高,采樣數據和仿真結果是否匹配,都要講的清清楚楚。對待技術嚴謹認真正是其大師風范的體現。技術中心有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哪里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哪里就“召喚”楊師。在楊師幾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將刻苦鉆研、大膽創新的科研作風傳給了身邊的每一位同事,為公司和研發部門各產品系統提供理論指導和關鍵技術支撐,帶領和培養了100多人的研發團隊,經過時間和事實的檢驗和歷練,其中數十人成為公司的產品主師或行政領導。
楊自力總師,是新時代航天人的榜樣,既能踏踏實實把項目做好,也要不斷追求技術進步尋求新的突破。搶抓新一輪機遇挑戰,緊跟國家轉型升級發展戰略,積極響應集團公司戰略舉措,完成公司的既定目標,正需要我們向榜樣學習。繼承老一輩航天人身上這種肯鉆研敢創新的科研作風,繼承他們身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用磅礴青春為軍民融合的推進、為航天事業的進步、為成都航天的新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閉】 【打印】 |